石浦鎮漁港邊修補漁網的打工者,一天的酬勞是300元。現在很多當地人不再從事捕撈,特別是年輕人,開始逐漸遠離大海。石浦鎮內製作魚燈的商鋪。石浦古城街頭掛滿了魚燈。石浦鎮東門漁村,一位村民從寫著“浙江漁業第一村”的牌坊下經過。東門漁村天后宮,又稱“媽祖廟”。石浦鎮漁港海邊晾曬的海鮮。東門漁村一個婚宴現場,廚師為蒸好的海鮮澆上滾燙的油。石浦古城老街已成為一處開放的景區,但仍然是原住民的生活現場。
  【編者按】
  中國傳統醫學中,素有“藥食同源”之說。藥食分化之後,很多食物仍兼具藥物功能,既是深入百姓生活的日常食材,又因其特有的養生保健功效而為中醫所採納汲取。早在2002年2月,為規範保健食品原料管理,原衛生部印發了一份《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》,俗稱“藥食同源”目錄。這些物品一部分在我國分佈較廣,幾乎遍佈各個省區;一部分則有相對集中的產地,並形成了悠久的採集或種植傳統,與當地的醫療和飲食傳統相融合,打上了鮮明的地理環境和地域文化烙印,成為人們瞭解當地獨特歷史文化和生產生活的切口,為此我們推出“藥食同源地”系列報道,尋訪產地,梳理流脈,考察現狀。首期走進浙東主要的牡蠣產地——象山。
  浙東三門灣胡陳港和車嶴港之間,蠣江的牡蠣最有名。蠣江在象山縣茅洋鄉,介於鹹淡水漲落之間,海塗泥灘相交。浙江象山,地處半島,三面環海,海岸線長達924.67公里,有656個島礁,灘塗平展,港灣眾多,淺海、岩礁、沙灘、泥灘兼具,海洋面積占總面積的79.6%。象山漁業文化可以追溯到境內的塔山文化,至今已經有6000餘年曆史。塔山遺址發掘出土了大量陶製品的水紋、貝殼印痕以及堪稱“中華第一漁鉤”的青銅漁鉤。今天,石浦漁港古城和東門漁村是象山海洋文化最集中的地方。
  正月十四“發財羹”
  蟹燈八足二螯。石浦鎮老街上的魚燈鋪里,舒師傅正在修整“蟹腳”橫行的尺度,那是用泡沫製作的模型。他心裡有一把無形的尺子,一個個“蟹腳”組裝起來變成張牙舞爪的蟹燈。象山當地主要產梭子蟹,蟹腳比大閘蟹更加舒展有力,“阿拉從來都不用繩子捆的,那樣奇怪得很”。逢年過節時,石浦鎮上到處都張掛魚燈。
  元宵節時魚燈最多。除了魚燈,舒師傅關於元宵節的記憶是吃糊粒羹。農曆正月十四晚餐家家做糊粒,小孩子們自帶碗筷,挨家挨戶說一聲“吃發財羹啦!”主人笑臉相迎,每人一瓢,據說串門越多越聰明,討糊粒的人越多主人家越發財。所謂“糊粒”,一般是將黃豆、蝦仁、牡蠣、魚肉、蟶肉、芋艿、雞蛋、香腸、年糕等切細煮熟後拌上薯粉,噴香撲鼻。
  元宵前後的牡蠣是最肥美的,特別是野生的牡蠣,蠣黃足足的,生吃和做湯都很鮮。但時代的味蕾已經不同,回溯過去時,舒師傅甚至覺得現在的海鮮也不如以前那麼鮮了:“以前阿拉的大黃魚小黃魚很多呢,現在都沒了,養殖的味道還是差一點。”
  海鮮為禮結姻親
  11月29日農曆十月初八,一路上看到了很多婚禮。“中國漁業第一村”東門漁村村口有個小樓的二層算是村裡的公共空間,一般的宴席都在這裡舉辦。這天正是新娘潘瑜家的午宴。象山當地隨禮比較重,一般都是一千八百元。宴席規格也很高,先是十多道冷盤。其中一盤蠣黃,現代人已經發現它的營養,而當地人也有說它是“海中偉哥”,蘸著醋和醬油吃;也有當地人更喜歡什麼都不蘸,吃個原香。
  原材料豐富的糊粒羹並不是主菜,最有分量的主菜是清蒸大黃魚和紅燒鮑魚。主廚王師傅為這次婚宴準備了三天。野生的大黃魚已經絕跡,蒸鍋里的大黃魚都是養殖的,一百五十元一斤,一般每條都是一斤往上的分量。自古以來,象山灣一帶的婚宴里必有黃魚。訂親過程中,男方下聘時,也一定要有新鮮鋥亮完整無缺的大黃魚;送的時候必須對著女方家門,回禮時魚頭必須對著男方家門,表示一心一意,白頭偕老。
  “春汛黃魚咕咕叫,阿哥捕魚趕早潮,捕來黃魚紅紅燒,妹子吃了眯眯笑。”出鍋的黃魚光澤紅潤,也是討個好彩頭。下甑鍋之後放在地上,王師傅燒好一鍋熱油,撒上薑蒜辣椒,熱油澆上,香氣騰挪盤旋。紅燒鮑魚的造型極好,擺盤的邊上插上一個圓潤的貝殼,寓意“一帆風順”、“一生圓滿”。
  魚燈閃亮祭媽祖
  魚燈閃亮,崇拜媽祖,感謝大海的饋贈。從2006年開始,石浦鎮有了“開漁節”,魚燈則是漁文化不可或缺的載體。“開漁節”也可以說是恢復了傳統,石浦自古就有“開洋節”。春汛里的黃魚是一年豐收的風向標,過去東門漁民出海,去洋山捕撈黃魚,總是選在媽祖的生日,備好三牲福禮,祭拜海神,祀享天后,還邀請寧海和新昌等地的劇團來表演“出洋戲”。洋山黃魚汛結束後,漁船返航,也要舉行媽祖賽會,邀請劇團,表演“謝洋戲”,又叫“還願戲”。
  在東門漁村的天后宮,青石板地面已經隨著時間和海風的吹拂而剝落,大殿上方寫著“靈照海國”,大梁兩側有兩艘木船,古戲臺就在廟宇中。村裡幾位老婦人坐在天井下扎金元寶。
  開漁節上,魚燈巡游是項重要儀式。大旗為先導,牌燈兩對相隨,銅鑼振威,東門魚燈隊招搖而過,黃魚燈金光閃閃,帶魚燈銀光耀眼,鯧魚燈翕動白頭,蟹燈八足二螯,蝦燈長須上下……
  據說2006年的“媽祖巡安夜”頗為神秘。前天下午下起了大雨,東門的人說,“媽祖娘娘會保佑的,天氣一定會好的。”於是,按照預定方案請出了媽祖娘娘真身,石浦港上空雲層慢慢退去,西邊露出晚霞,雨竟然真的停了。晚上巡游船隊緩緩出發,每艘船上懸掛著醒目的標題:安瀾賜福、漁家舊俗、滿載而歸……今天停泊在石浦港一帶的漁船,“滿載而歸”是鐫刻在船頭上最多的祝福。
  石浦古城漁光曲
  港灣里停著無數漁船,其中以東門漁村停泊的漁船最多。東門人奚文魁站在東門島的高處,前方是浩瀚無涯的東海,身後是平靜的港灣。“你看我們這裡就是天然良港,海門那麼小,一齣去就是東海,一進來就風平浪靜。”一般十級左右的颱風沒有問題,如果是十四級的強颱風登陸,驚濤駭浪地動山搖,一般船隻會拖曳上岸。
  停泊的都是大馬力鋼製漁輪。從事捕撈的漁船不以噸位計算,而在於馬力的強勁。東門村五十歲上下的人都經歷了從小舢板、機帆船到大馬力鋼製漁輪的轉變過程。現在村口的二層小樓里有電腦聯網實時監控,經度、緯度、主機功率、船號都一一顯示,所有漁輪的行蹤軌跡密密麻麻形成矩陣。
  石浦漁港古城歷史上是“浙洋中路重鎮”,現在是全國六大中心漁港之一,國家二類開放口岸,第一批全國曆史文化名鎮,還是中國第一部國際上獲獎電影《漁光曲》的外景拍攝地。《漁光曲》記錄了漁民的辛酸:“輕撒網,緊拉繩,煙霧裡辛苦等魚蹤,魚兒難捕租稅重,捕魚人兒世世窮。……天已明,力已盡,眼望著漁村路萬里;腰已酸,手已腫,捕得魚兒腹內空……”
  “爺爺的爺爺捕魚,爺爺捕魚,爸爸捕魚,我也捕過魚,我兒子考上大學再也不捕魚了。”奚文魁說,這裡每年都有漁船出事,很正常。東門島有民謠唱:“東門島抲魚郎,住的金絲茅草房,吃的蕃絲鹹菜湯,穿的栲褲破衣裳,前世勿修做阿毛”。
  大海不負捕魚人
  石浦鎮東門漁村的漁業捕撈,一般都是一個星期到半個月一次作業,最遠是去濟州島附近。奚文魁說,“他們那兒的魚還是多,阿拉這兒的魚少多了。”附近的舟山縣有遠洋捕撈,最遠的去到北冰洋,一年才往返一次。
  捕撈航行的時間,也是需要長久適應和忍耐的時光。也有象山和寧波當地的媒體記者跟著捕撈船出海,結果出去一兩天之後就無法忍受,暈船嘔吐還有無邊的寂寞。停靠之後清洗漁船,一箱箱的雜魚碎拉出船艙,腥臭交織,船艙的底部必然有工人在赤膊勞作。石浦港碼頭上,經常能夠看到有捕撈船出海作業。傍晚啟航時風平浪靜,總有十多個人坐在船頭形成剪影。
  如今都是機械捕撈,但一艘500馬力的鋼製漁輪上一般也需要10人左右。現在當地人一般都不再從事捕撈,特別是年輕人都和奚文魁的兒子一樣,開始遠離大海。大多數捕撈工人都來自五湖四海,工錢按天計算,按照技能高低,每天三五百元不等。能幹的船工,很多家船主都惦記著。不管時代如何變遷,船老大還是要上船的,大海上風雲變化莫測,經常需要各種決策。村委會的告示牌上經常寫著的是:敬告各老大……
  海上作業、扯蓬、拉網、起錨,回到岸上修補漁網、整理纜繩,漁貨進入市場、搬運等,這一套工序現在都有了一系列流水作業。在東門村的冷凍廠,捕撈好的帶魚按照尺寸大小分門別類,肥厚的價格更好,銀白色的帶魚被一條條碼好冷凍。幹活的都是來自安徽的女工,這些帶魚主要是銷往東北。老闆說今年的收成還不錯,“漁船太多,漁業沒有衰退就算好的了。”如果藝術地表達漁業生產,那是象山的“非遺”項目起蓬號子:“一拉金勒個,嗨唷,二拉銀勒個,嗨唷,三拉珠寶亮晶晶,大海不負捕魚人。”
  ■ 風土
  古城古村與海伴生
  石浦漁港古城與海相伴、以漁為生,像座活態的海洋博物館。2006年,古城景區開放,以1356米長的古城游覽線為核心,14個反映漁文化、海防文化、漁商文化的主題場館記載著漁村的變遷。古城裡還是原住民的生活現場,很多人家用海螺殼做花盆裝飾自家的門窗。即使在旅游旺季,他們該打麻將打麻將、該拌嘴拌嘴、該謝絕參觀就請您止步……
  東門島更為古樸,在沒有修通大橋之前,從這裡只能乘坐渡輪前往石浦鎮,是浙東海洋文化發祥地之一。東門在唐朝時就闢為漁港商埠,史籍載:“屏陸隙海,郡之要鎮。”東門雖小,故事卻多。這裡是《漁光曲》的拍攝地,有炮台、古城門、古燈塔,有修建燈塔的二難先生墓。蔡元培先生也曾在此短暫逗留,他留下的題詞是:“出其東門,介爾昭明。”意思是眼前就是無邊無際的東海了。
  ■ 口感
  象山海鮮十六碗
  象山總有一股子海腥味。當地海產品豐富,關於海鮮的說法很多:紅膏白肉咸熗蟹,瓦楞白殼是銀鉗;大烤墨魚色紅亮,熏魚沾得御廚香;芹綠湯清鰻如玉,脆皮蝦魚養胃腸;金銀魚丸水中漾,三鮮魚膠風味長;漁家白蟹喜先嘗,雪菜黃魚堪稱王;蔥油鯧魚對金樽……
  象山傳統菜的基本特征是:重鮮度,力求保證原汁原味;咸鮮統一。海鮮十六碗是象山的一個品牌,薑香牡蠣在新一輪的“海鮮十六碗”中榜上有名。傳統的“海鮮十六碗”是:咸熗蟹、生泡銀鉗、大烤墨魚、五香熏魚、椒芹湯鰻、脆皮蝦魚、雙色魚丸、三鮮魚膠、漁家白蟹、雪菜黃魚、蔥油鯧魚、清燉鯔魚、滑炒魚片、鹽水白蝦、紅燒望潮、菜乾鰳魚。前四個是冷盤,後十二個是熱菜,說起來幾乎是浙東版本的《報菜名》,讓人忍不住吞咽口水。每一碗菜都配有一首詩,例如《漁家白蟹》:白蟹一盤滿座香,持螯把酒興飛揚;擂薑潑醋且隨意,嫩玉紅脂細細嘗。
  本版採寫/新京報記者 曹燕 本版攝影/新京報記者 秦斌  (原標題:石浦魚燈亮,東門漁人歸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r66qrthq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